小时候,自助餐是生日标配,儿童的快乐就是把喜欢的东西吃到够。
但随着年龄增长,自助餐不再是首选,在我们的美食排行榜中稳步下滑……
把各色美食吃到爽,这就是自助餐的魅力。
读小学初中那会儿,小e和班上同学只要期末考了双百、过生日、被表扬……一遇到什么好消息,就会缠着爸妈去吃自助餐。
那时酒店自助餐一位一两百不算便宜,于是小e每次都提前准备好肚子,争取竖着进去吃到横着出来,事后还会认真复盘到底有没有吃回本。
然而随着年龄增长,走进大学再走上社会,“自助餐”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就越来越低,朋友聚会也更多倾向于火锅中餐西餐之类的定食。
从前自助餐意味着嘉奖和庆贺,后来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助餐了?
最近必胜客搞了个促销活动,158元买90分钟限时自助餐,但网友们并不买账。
必胜客人均有没有158元、158元能不能回本、出餐速度快或慢……这些活动诚意的问题,我们暂且不讨论,但太多网友都有如下同感:
“自助餐就是逼着自己花钱,还要逼着自己吃很多没必要的东西。”
“只看数字的话是回本了,是真的不太吃得下。”
“吃了就白减肥了,双倍亏了。”
通过这些评论,我们就可以明白人们不再喜欢自助餐的原因。
其一,一顿像模像样的自助餐价格并不便宜,以前爸妈买单自己意识不到;其二,问题症结就在于,你想吃回本反而亏大了。
为了回本就豁出去胡吃海塞,这就意味着你成千上万买的健身卡私教课白费,那些年吃的水煮青菜鸡胸肉白搭,深蹲哑铃虐腿虐腹也化为泡影,万一吃多还可能胃胀气拉肚子……
有句话叫做,成年人的世界里,就连崩溃都要算性价比。
饮食也是同理。如果有这钱去吃撑肚子,稍微少费点钱、把喜欢的美食吃八九分饱,不香吗?
小时候,在肯德基麦当劳里定一个生日趴体,点来满满一桌的炸鸡烤翅蛋挞,餐厅播放生日歌送来生日帽,身边还有一票小朋友帮着庆生,在班里绝对是排面满满,吹牛能吹一年。
长大以后,炸鸡已经离开了成年人的列表。以往的炸鸡店趴体,现在也变成了海底捞聚会,但许多人表示海底捞众星捧月的庆生,会让他们尴尬到脚趾抓地,过生日越来越不想惊天动地。
随着长大,我们对于快乐的尺度正在发生变化。
许多从前能让人开心一整天的事情,在成年人的世界观里,显得平平无奇甚至还有点愚蠢。我们变得精明通世故,所有举动的初衷都是为了追寻某个目的。
健身减肥,为了去“抛下”同龄人;事事争先,为了奖金KPI;社交相亲,为了步入所谓人生正轨;吃炸鸡算热量,吃自助感觉“血亏”……
这是一种成长,也是一种遗憾。